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硕士 > 历年真题 > 正文

2015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简答题)

2018-09-06 17:09

  近几年来,教育硕士的报考日益高涨,很多备考的同学在做辅导书的同时,开始关注真题的内容,但鉴于真题搜集耗费时间精力,科都比邻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5年教育硕士考研真题简答题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社会中心课程论也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其基本观点包括:(1)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 (2)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3)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改造传统的目的; (4)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它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50、简述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伯来教育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教育。其中,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学校教育对东方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有:(1)产生了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身份而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求;(4)与教育内容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5)教育方法上还比较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6)由于国家对知识的重视,知识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相对比较高。

  51、简述二战后日本政府颁布的《学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2)采用六三三四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男女儿童教育机会均等,一律实行男女同校制度;(3)高级中学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4)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学校教育法》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但是有些条款还不完善,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

  52、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

  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通过“水中打靶”实验,贾德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重要原因,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②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但应,原则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同时,应注意到在对知识进行概括时,常会出现过度概括化,或者是由于错误的概括化造成学习定势,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2)对教学的启示

  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首先肯定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用经典实验总结了“概括化”——让学生掌握一般知识原理、公式是产生迁移的关键这一观点;最后,指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学习者学习心向(定势)两个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作用。这些看法都是可取的。但是,它把迁移仅看成是概括化了的结果——学生掌握现存的原理、公式,而不是概括的过程——学生运用思维,自己去把握理论知识的观点,却是片面的。因为,这是一种只满足于新旧课题里共同要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学习地位的迁移理论。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对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同时在进行概括过程中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概括化的经验只是影响迁移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只抽取出两种情境中的基本原则,而忽略二者的差异,也无法正确地解决新问题。

  53、试列举教育实验设计的三种类型,并写出相应的格式。

  【参考答案】

  (一)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 基本模式: O1 X O2

  2、特征:(1)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2)仅一次实验处理:(3)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干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3、优点:(1)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2)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3)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局限:(1)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2)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与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

  (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刹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也称不等控制组设计。

  1、基本模式:O1 X O2

  ……

  O3 O4

  2、特征:第一,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中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尽可能使组问平衡,两个组等价。第二,都有前后测。

  3、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4、局限(1)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2)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基本模式:R X O1

  R O2

  2、特点: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3、优点: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又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4、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四)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

  1、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O4

  2、 特点随机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3、优点:(1)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都有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4、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上述整理的2015年教育硕士真题部分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学习,总结归纳答题技巧和方法,预祝考试马到成功。

标签
  • 电话咨询

  • 13715250428
  • 18898832557
收缩

连线值班老师

400-850-8318

13534233672